要说富士康内迁的个中原因并不复杂,近年来沿海地区大力推行产业升级政策,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必然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寻找新的去处。作为富士康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全球代工大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无疑极具吸引力,而从各地推出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可看出当地政府此次高涨的招商引资热情。
承诺在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富士康优惠政策的省市不在少数,河南省甚至在各级职介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设立招聘窗口,对到富士康就业的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每人100元—600元/月的就业或生活补贴,而南阳市政府还宣布,凡入富士康工作满6个月者,该市将提供600元的生活津贴。
应该说,以富士康这样的规模,无论最终落户在哪里,对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和增加税收都会发挥不小的功效。但对于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来说,招商引资也是一把“双刃剑”。
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富士康为内迁所作出的产业升级的准备,这也就意谓着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代工企业,如果跳不出靠拼命压低成本而追求利润的发展方式,在深圳发生的“N连跳”,在河南等新的承接地也会发生;如果不能对产业进行升级,承接地也难有长治久安。
眼下,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企业更是受到成本上涨及当地政府“腾笼换鸟”的压力,企业被迫内迁的并不在少数。但仅仅是简单的转移,就有如“东污西进”。毕竟,招商引资应该是“双赢”,是为了经济的战略性发展,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