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就业创造机制
2022-4-12 14:23:34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往的观点认为,制造业对服务业就业具有单向乘数效应。这一观点忽略了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存在的反向作用。在当前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如果继续在传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二分”框架下观察就业问题,强调通过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单向作用来驱动就业,势必难以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就业创造。应利用两类就业的双向互动关系,充分释放就业潜能。 
  1 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双向互促关系 
  根据以往的理解,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扩张引致的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沿着这一逻辑,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就业乘数效应。比如,有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部门每新增1个就业岗位,可以带动服务业部门新增1.6个就业岗位,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对应的就业乘数高达2.5,低技术制造业部门为1。针对我国劳动力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配置的研究也显示,制造业规模扩张带来了服务需求的增加,进而对服务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1990年—2005年,我国制造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能够创造0.41~0.59个服务业就业岗位。这一观点还认为,服务业发展会促使更多劳动力流向服务业,与制造业争抢有限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服务业的日益壮大与转型升级带来更高的劳动力技能需求,相当数量的技能劳动力因灵活自由的生活、优越稳定的办公环境而偏好进入服务业部门,这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竞争,导致制造业技能劳动力非自愿短缺的现象,进而制约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在关于如何提升就业的讨论中,人们通常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产业之间存在联动发展、部门就业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尤其是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也存在乘数效应。实际上,服务业发展壮大同样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的增加。当前,我国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正逐渐减小,与此同时,服务业正显露出反向拉动制造业就业的巨大潜力。 
  一方面,针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就业互动关系的最新研究显示,制造业及其细分门类的综合就业系数从2002年开始逐步减小,这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综合就业系数逐渐下降的趋势是吻合的,说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制造业对于服务业的就业拉动作用正越来越小。目前,我国制造业主要带动的是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房地产和建筑业等低端服务业的就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较高端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很小。而且,制造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主要来自中高端制造业部门,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就业挤出效应则主要在低端制造业部门。 
  另一方面,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就业带动来看,由于低端制造业对用工成本的变动更为敏感,因此,其对服务业的就业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单向促进作用;而中高端或高新技术制造业就业与不同类型服务业就业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加成作用。针对我国城市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交互乘数的研究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左右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的提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会占据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壮大。针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研究也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有着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更大,对制造业就业的带动作用更明显。 
  2 应更加重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创造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