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研究院院长张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两化融合走深向实
2021-12-8 8:50:10
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是加快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面对新时期技术变革提速、国际分工重塑、中美摩擦加剧等挑战,我们要坚持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扣合点”,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双创”新生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两化融合重要特征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的融合爆发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本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的领域,正在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战略焦点。在此过程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海量应用场景,不断加快技术的融合创新、深度应用和迭代优化,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支撑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迈进。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连接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枢纽,有利于提高工业数据采集广度和精度,实现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动态供给和高效配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再造,支撑企业开展工业设备上云改造和业务系统云端迁移等业务,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深刻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驱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产业生态建设新引擎
构建多方协同、互利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路径,是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之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平台企业、行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商等社会各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资源对接传统壁垒,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速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夯实产业基础,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部分突破
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115万个,占全球比例70%以上,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数据汇聚能力持续增强,数据作为生产新要素、发展新动能的价值成效加速释放。通用芯片、智能传感、工业云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形成一批以高铁列车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关键应用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全国工控安全检查持续开展,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二)构建新型载体,多层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系统化、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遴选了15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超过7600万台(套)。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应用领域覆盖近40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赋能行业提质增效的作用显著增强。山东、广东、长三角、成渝等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建设了1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广泛汇聚各类产业创新资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呈现。
(三)强化标准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
累计完成12项国家标准立项,7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推动2项国际标准发布,引导全国3.9万余家企业开展贯标,21万余家企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