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解读
2022-2-10 7:59:22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理解《规划》内容,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就相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机器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十三五”期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集成应用大幅拓展,骨干企业加速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迫切需要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强力支撑。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不断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持续推动生产水平提高、生活品质提升,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共十五个部门,联合编制了《规划》。
二《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
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着力增强有效供给,着力拓展市场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健康中国,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立足我国各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并提出了2025年的具体目标: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三《规划》部署的主要任务
为推动“十四五”发展目标落实落地,《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