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之三: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2021-6-9 17:17:34
产业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针对这一问题,将“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作为五大战略任务之一,提出要“高度重视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针对构成产业安全隐患的基础薄弱环节,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抓手,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优势民族品牌,为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产业基础的概念范围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还应包括基础工业软件、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以及试验、检测、测量等仪器仪表和专用装备等,同时还包括产业发展软实力,如标准化建设情况、产品质量水平以及品牌知名度等等。
“十三五”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将“夯基础”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多措并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攻克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技术,部分基础制造装备及重大技术装备取得重要进展。近些年,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共性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偏高、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先进加工工艺技术落后等多个方面。
二、多重因素交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难度大
我国机械工业基础薄弱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很多机械产品,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都尚未形成自主研制的能力,而率先了解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和服务的往往是用户企业,为满足用户行业对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其二,逆向发展方式导致基础环节滞后于整机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为尽快满足下游用户需求,装备生产企业往往采取从后段工艺做起的思路,先做总装,逐步前推,但对于机械产品来说,往往越是涉及基础能力的环节,自主研发的难度越大,只有依靠进口。逆向发展的方式拉大了基础滞后于整机及成套装备发展的步伐,导致高端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工艺的对外依赖情况愈加突出。
其三,行业间配合不够,上下游协同性不强是造成工业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产品相继研制成功,但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尽管国家出台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一条龙’应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行业也逐渐注重加强产需对接力度,但实际效果有限,下游企业对国产零部件信心仍然不足,很多零部件难以在大范围推广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升级。
三、循因施策,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石
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纲要》及各专业规划、专题规划相互配合,循因施策,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机械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战略路径及措施建议。
1、瞄准产业基础短板弱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分类实施。
《发展纲要》以专栏的形式,概括性地提出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工业软件等几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未来五年,机械行业应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聚焦市场需求量大、质量性能差距大、对外依赖程度高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工业软件等开展攻关,分类分步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此,与《发展纲要》相呼应,轴承、液气密、模具,以及铸造、锻压、焊接等各个专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