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产业发展向何处发力
2021-5-18 15:16:59
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核心所在。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技术革命,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产业发展应该抓什么、到底该向何处发力,关系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也关系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了明确的指向,既对传统的产业基础——制造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强调“提升制造业根植性”,也对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制造业根植性”,还是“未来产业”,都是我国首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系统提出,体现了中央对“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布局。那么,如何理解其中的重要内涵、如何把握其背后的战略价值、如何系统谋划有序推进?
立足现实基础: 增强制造业根植性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增强制造业根植性,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来源多元,需要多方发力。
理解丰富内涵
理解制造业根植性,首先要从当前全球产业分工趋势来把握。在高度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根据生产所需要素投入和各国资源禀赋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区位。当一国要素禀赋发生改变从而与产业所需要素投入不匹配时,该产业就会从一个国家向外转移。如果原有的产业转移出去而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育壮大起来,就会造成该国“产业空心化”。近年来,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发挥低成本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加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冲击,凸显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推动制造业的本土化趋势。要看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增强制造业根植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保持经济循环的畅通和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所谓根植性,与植物的生长过程具有相似性。植物通过根系获得水和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根系越发达的植物,生长得越茁壮,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也越强。一些植物还具有根部分蘖的特征,从根部长出不定芽,伸出地面而形成新的植株,使种群发展壮大。与植物生长类似,产业也嵌入在一国经济、社会体系之中,通过汲取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发展。产业根植性取决于产业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中各种要素之间以及构成产业的企业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表现为产业抵御内外部环境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同根植性强的植物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一样,根植性越强的产业越能抵御内外部环境变化,具有越强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
把握重大意义
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在当下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价值的。这不仅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资源禀赋条件变化的要求,也是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需要,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根植性有利于制造业抵御各种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技术颠覆性变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重大疫情冲击、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制造业供应链中断、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而国内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紧张的土地空间等,也加大了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压力。这些内外部因素变化都可能使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到影响,短期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下降、产出减少,长期则会造成生产能力衰退和产业萎缩。
增强根植性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