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2025年新车销售占比达20%
2020-11-6 7:41:57
      继征求意见稿发布近一年后,面向未来15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纲领性政策于本周正式落地。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直指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相比此前的意见稿,在核心推广目标和产业多个领域的发展细则上,呈现明显调整。
  “这个《规划》的出台,是继《2012年规划》后,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月3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如是解读。
 
  规划主要亮点是 “四个新”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2012年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此后,中央各有关部门先后推出了近60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方政府出台了500多项配套政策。经过近10年发展,这些目标任务绝大多数顺利实现。
  “从任务指标体系来讲,14项任务指标,其中有12项已经完全实现了目标任务,还有2项,包括乘用车的油耗和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离当初规划的目标任务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本身也并不是太大。”辛国斌分析。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依然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制定了本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规划》部署了5项战略任务: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使用环境。五是深化开放合作。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深化研发设计、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辛国斌表示,此次《规划》的主要亮点,可归纳为“四个新”。
  一是顺应新形势。当前,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使产品的形态、交通出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趋势由《2012年规划》的电动化为主拓展到了网联化和智能化,所以现在提倡“三化”。
  二是适应新要求。相比《2012年规划》,这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政府是要更好地发挥在完善标准法规、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明确发展的新方向。在《2012年规划》“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目标的基础上,这次《规划》提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