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四举措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2019-6-14 11:13:31
      5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技术创新政策例行吹风会,就近期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行沟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并答记者问。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现场获悉,王志军从四个层面肯定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但也指出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并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将从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提振。
  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强 
  王志军表示,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紧密协作、积极作为,围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一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批复建设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合成纤维、机器人技术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为主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研发创新,5G通信、轨道交通装备、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掘进装备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向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制造转型升级。
  四是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政府采购、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政策,加快推进 “双创”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各部门、各地区,特别是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开展了创新活动。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83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二,在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得到同步提升。”王志军说。
  他同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从研发投入看,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4%。从创新体系看,原有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导致制造业创新体系出现  “缺环”。从发展环境看,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仍有待完善。
  四大举措欲全方位提振 
  基于上述问题,王志军透露,工信部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支持企业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以企业为核心配置创新资源,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以示范企业为载体,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有利于激发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新型创新模式。”王志军说。
  二是紧扣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技术进步有机结合。
  三是完善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深入开展 “双创”,集聚社会创新资源。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
  王志军透露,今年工信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动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发展,开展  “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推动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强化中小企业创新公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