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规划攻略 助力突破智能制造
2015-8-13 16:02:48
编者按 2015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又是迎接“十三五”的过渡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都在研究制定相应的“十三五”规划。
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本版将从今日开始,陆续刊发《聚焦“十三五”规划》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关注、一起探讨。
“当前,我们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制造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鉴于最近接到部分地区、企业关于“十三五”战略规划课题评标、评审论证邀请,结合跟随由中国工程院陈左宁院士、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教授领衔“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二期课题组赴东莞调研的体会,尤其围绕中国工程院立项课题“东莞制造2025”规划项目,对制定区域型、企业型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从发展形势和环境、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和保障四个方面提18条规划攻略。
A 第一方面: 发展形势和环境
第1条:需要符合国家大战略
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国家制定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国家大战略,指出了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作了改革部署。
在编制地区、企业的“十三五”智能制造规划时,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经济政策,找准国家大的发展方向,顺势而为,比如: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何在可触及的范围内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产能对接方面的规划考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针对性对转出产业、承接产业制定智能制造规划,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转移;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结合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思路进行智能制造规划。
第2条:需有紧迫性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金融危机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在制造业领域面临着“双向挤压”的严峻局面,我国实体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进入中高速,规划制定要有紧迫性,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紧迫性因素。
智能制造是应对国际巨大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优势和破解瓶颈的关键举措,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B 第二方面: 战略方针和目标
第3条:需要具备前瞻性
无论政府规划地区发展、还是企业规划行业战略,需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摈弃短期眼前利益,那些只讲经济效益,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规划中需要摈弃的;对那些“产能顶到天花板、利润趴在木地板”的产业或者发展模式,不仅不能重复投资、建设,即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需要抵住短期眼前利益的诱惑,规划需要具备前瞻性。
当前,国家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在工业新的增长点稀缺、节能减排硬约束、制造业周期性衰退叠加的复杂情况下,规划制定需把握国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最新趋势,要使规划具有前瞻性。
第4条:目标制定具备可行性
要改变以往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规划思维,以真实的市场需求、产业转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