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3-8-23 15:59:39
前 言
《厦门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厦门市“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战略意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领“十二五”时期厦门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本规划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基本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行业管理范围之内,涉及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中的金属制品业(不包括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制造,不锈钢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包括自行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不包括电池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照明器具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不包括眼镜制造)。
第一章 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中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厦门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装备制造业是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是将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现代工业的核心产业。市委、市政府已将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未来厦门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配置大量的现代知识要素,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实施市委提出的“二三产共推进”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日益上涨的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劳动力价格和多变的国际市场,按照党中央关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厦门装备制造业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努力培育若干个占据行业技术的高端、具有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对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出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
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535户、从业人员109800人;完成工业产值708.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3%;完成工业增加值168.0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4%、全市GDP的8.2%;出口交货值190.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5.20亿元、利税总额86.25亿元、利润66.8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9.7%、22.2%、24.1%;全员劳动生产率153076元/人.年,比全市工业平均数多15707元。“十一五”以来,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10.77%、103.15%、120.62%、58.84%、67.75%。自“九五”以来至200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是全市工业各行业中发展最稳定的。
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用户对产品个性化的要求高。因此,对产品和工艺技术的自主研发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要素。行业内大企业中,内资控股企业大都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控股企业大都具有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主要产品领域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国际三大行业巨头中的两个(ABB、施耐德)在厦门设有全球研发基地,产品技术领先世界,中压配电设备、自动化低压配电设备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同行首位;大中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