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轴承行业出路探讨
2008-12-22 10:14:21
中国国有大中型轴承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国家“六五”-“九五”期间的规划发展和技改引进,使国有企业形成了较大规模,成为轴承工业主力军,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较大的生产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汽车配套的新兴轴承企业如雨后春笋,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兴的民营、合资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且保持了旺盛的投资态势,但普遍存在着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不高等现象。

  受利益驱动,有些不法企业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骗消费者,给激烈竞争的市场蒙上阴影,给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牌产品造成威胁。市场的激烈竞争,带来的是互相压价,使本来成本过高的国企只有微利甚至亏本。就目前而言,在整个轴承行业中,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两大阵营势力的竞争,一边是新型中小企业,一边是国有大中型老企业,因为机制的差异就形成了同一起跑线上不同步的赛跑,而负担沉重的国企则显得力不从心。当然国企和民营企业也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制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我们能否在现有机制下将国企的劣势变为优势呢?只要我们对此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便可作出相应的对策。 
  1 行业现状
  1.1新兴中小民营轴承企业的优势与困惑
    新兴企业的优势首先是机制,在与国企享有同等财税政策情况下,其社会负担少,用人机制活,劳动生产率高,可以采用十分灵活的营销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少数企业大打降价牌,国企一般不敢采用这种方法。国企的产品质量一直置于国家有关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的监督之下,再者,国企的领导素质相对较高,决不会因企业短期利益而作出公开违背国家政策的决定,而只能在产品质量,服务上下功夫。虽然新兴中小企业有机制的灵活性,但如果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来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劣势。
  新兴中小企业在经历了技术模仿阶段,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在国企离退休人员的帮助下,技术上逐渐接近国有企业水平,并在局部领域取得了经验性的突破或创新,逐步走向资本竞争和产品创新竞争。这时,面对竞争对手,没有可以模仿的,要想继续快速发展,必须靠企业自己去创新,这是他们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劣势之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服务于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已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老的“专家”局限于几十年工作经验和有限精力,已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创新,而年轻的技术人员,多是精力充沛但缺少锻炼,实际经验不足。在这些企业中,一方面拥有一个招之即来、挥之而去的庞大的人才库;另一方面,缺少真正的技术上的顶梁柱,创新能力低下,常常是事倍功半,这是劣势之二。
  在管理方面,这些企业成为门类齐全、职能完善的“中型”企业后,缺乏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战略性人才,在实际运作中,常顾此失彼,且企业各部门间不能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决策的随意性和投资的盲目性,浪费惊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症结。
  1.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谈起国有大中型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处境的艰难,不平等的用工机制造成人浮干事、市场萎缩、库存增加、资金困难、设备老化、企业办社会及乱摊派,使这些企业的管理苦不堪言。其实,这些企业有很多的优势,只是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加以利用。如能深入分析其优势,扬长避短,定能扭转国企的困境,将劣势变优势。
  1.2.1基础规模优势
  这些企业已经具备规模生产能力,虽然设备陈旧、精度差,但只要加以改造,即可改善或改进其精度。如已经使用二、三十年的老设备,理应报废更新。但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些旧设备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淘汰,只要认真修理,更换部分精密部件,用新技术进行嫁接,达到经济实用的精度应该没问题。这样既可以改进质量,增加技术储备,又能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