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业的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
2008-9-25 15:28:16
看到这两个词语,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老了。的确,凡是读过鲁迅先生文章的人,应该对拿来主义不会陌生,而自主创新更就不用再提,自从中国改革开放那天起,自主创新就已经开始风靡于大街小巷,况且,很多专家、学者也曾发表了无数的评论和观点,而我再次提出来似乎有点班门弄斧。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真正领悟到其所代表的本质含义,更不要说将其结合到实际生产中了。
一个实例
曾经有网友戏称比亚迪是中国汽车产业拿来主义的“鼻祖”,并且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举证:比亚迪F8“花生”状的前组合大灯,以及发动机盖的肌力线条,中网轮廓,甚至保险杠的造型、进气口、防擦条和雾灯,与奔驰C级车型的前脸极其相似,尾部造型更近乎是雷诺梅甘娜CC的翻版。又如比亚迪F6借鉴了广州本田雅阁,F3借鉴了一汽丰田花冠,F1借鉴了丰田Aygo等。
一些数据
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然而,最大的赢家却是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六成左右。但是,令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合资汽车厂中,不但中方,整个合资厂都没有开发、设计权,中国似乎与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无缘。
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而工业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但花5~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
1997年圣诞节前,华为总裁任正非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访问结束后,他写了一篇《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的文章,对比了中美两国高科技公司在技术开发上的本质区别:“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机会。”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一则新闻
年前,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编制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日前正式发布。该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下面四点不容忽视:第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第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第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