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论剑 产学研结合做强模具业
2007-5-28 14:59:44

5月15~17日,“2007年海峡两岸模具技术高峰论坛”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来自两岸的数十位模具业专家学者,与数百位模具产业界的代表,齐聚这个“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共同探讨中国模具行业的发展之路。
  模具是制造业的根基,汽车、电子、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通讯等产品,六到八成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因此,模具又有“工业之母”的美称。模具产业的水平,可以说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标杆。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模具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2006年中国模具产业的市场容量已达800亿元,据专家预测,“十一五”末将猛增到1200亿元。然而,目前看似产需两旺、前景乐观的我国模具产业,由于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据统计,目前,中国模具企业有两万多家,总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国内模具企业,以自产自用的小厂为主,普遍存在的弱点是:技术缺少创新,效率低下,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材料质量、创新设计、工艺流程均大大落后于世界模具强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够合理。由于产品精密度不够,型腔表面粗糙,使用寿命不长,导致众多的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艰难求生存,局部产能出现过剩的苗头。相反,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模具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大多不敢涉足。而一些外国品牌,凭借其资金、技术的雄厚实力,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纷纷进入中国,逐渐占领模具高端市场。
  参加论坛的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周永泰,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模具产业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受损害的将不只是国内模具产业,中国的制造业,甚至国家经济都将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引导国内企业向高端市场拓展,是中国模具产业的必然选择。
  但是,如何才能快速提升国内模具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呢?
  “模具名镇”搭建交流平台
  广东是我国模具第一大省,产能约占全国的40%。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东莞市长安镇,模具产业的年产值已超50亿元,具有鲜明的产业集群优势。模具产业是当地镇政府经济规划的重中之重。此次高峰论坛,就是在镇政府的主导下,由华中科技大学、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台湾高苑科技大学、东莞联冠集团联合举办的。“能为两岸的专家学者及产业界老板搭建一个坦诚交流,共谋发展的大舞台,我们非常高兴。”一位会议的组织者表示,“会议规格高,很务实”。的确,与会的专家学者中,两岸模具界的“腕”级人物都赫然在列,其中有:中国模具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周永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陈立亮博士、华中科大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军博士、台湾高应大院长杨教授、台湾高苑科技大学的张旭铭博士等几十位学界权威。三天的会议安排了十三场专题演讲,分别涉及模具技术、生产工艺、创新设计、新材料研发、信息化管理以及两岸模具产业比较研究等等。论坛对模具企业更是敞开大门,不收取任何费用,企业老板们带来了大批业界专业人才前来参加。
  “链式运营”成效显著
  进军高端市场,离不开高新技术。对此模具产业界的老板们个个心知肚明。但事实上,远水不解近渴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科研部门怎样才能快捷地为产业提供便利的服务呢?长安镇采取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那就是把尖端的技术研究机构“请”到产业中心区来。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构建链式运营模式,提高产业的综合水平。
  早在2006年11月,长安镇就抓住了目前国内惟一一个设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把华中科大的博士们请到了东莞长安的实验中心。很快,一个高效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东莞中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