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事件”给中国零部件业的启示
2007-11-29 15:10:14
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跨国并购,是一个发展机会,甚至是一条追赶整车企业发展步伐的捷径,同时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怎样抓住机会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跨国并购?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怎样规避风险?“罗斯事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什么样的启示?业内一些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值得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重视。相关报道见本版和B17版。两年时间,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能从组建到形成52亿美元的销售额,似乎是天方夜谭。 
    从2005年开始,美国金融大亨、“破产重组之王”威尔伯罗斯向汽车零部件业发动攻势。他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对从欧洲、日本和美国并购到的企业进行重组。仅仅两年时间,威尔伯罗斯控制的国际汽车零部件集团(IAC集团)从无到有,今年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52亿美元,将在全球前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排行榜上居第28位。 
    “罗斯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美国麦特达因公司CEO蒂姆莱利特在一篇专论中写道:“美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正面临一场变革,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全球汽车业的变革。资本运作成为关键的改革推动力量。” 
    莱利特本人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今年年初,美国底盘和动力系统供应商麦特达因公司被日本旭科技公司收购。 
    中国企业很快捕捉到讯息。上汽集团副总裁汪大总在与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的对话中说,“罗斯事件”对中国的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很好的启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前提,是要开拓思路。 
    大发展时机下的困惑 
    曾经有一些经济学家称,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亚洲,中国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生力军之一。 
    在近日举办的一次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增长期,在未来20年内仍会高速增长,住宅、汽车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去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是15556亿元。另据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8667亿元。未来20年我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汽车业这一“火车头”的大发展。不仅是整车,零部件也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零部件企业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道路。企业却有困惑:“我们在创新,国外也在创新,他们的起点高,进步有可能更快。如果仅仅走老路子,按部就班,起点低很多的中国零部件企业能够追上跨国巨头吗?会不会差距越拉越大?我们是否还有别的道路可以走?” 
    到海外舞台去大展拳脚 
    现在,中国大批零部件企业已经在北美大陆探路,他们是否可以学习罗斯,借金融资本之手,并购一批北美或其他国家的零部件企业,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反哺本国零部件工业呢? 
    “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我们有这个需要,也具备一定的实力。”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说。 
    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今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3万亿美元。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给我国带来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今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何光远认为,中投公司可以考虑进入汽车零部件业这样的传统产业,最好的方式则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另一方面的有利条件是,1999年以来,美国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超过20家。莱利特认为,今后将有更多的北美供应商步入破产行列。日、中、印等亚洲国家资金丰裕,而美国零部件企业需要资金,这不仅对亚洲是机会,对美国也是机遇。 
    “从理论上讲,中国企业到美国乃至全球进行收购,是行得通的。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