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军:“十四五”风电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0-12-23 14:56:00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继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我国又进一步为中国减少碳排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在这一背景下,风电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将如何发展,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谢长军先生
在近期举办的2020(首届)中国大件物流企业家峰会上,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与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谢长军先生就相关问题做了深度交流。
政策连续性和预见性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由于电价政策的突然变化,引发了风电行业的抢装,您如何看待这种风电抢装现象?抢装对风电产业有何影响?
谢长军:风电“抢装”的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先,风电抢装导致产业链设备紧张,供应链层层加价,开发商面临抢电价和抢设备的双重压力;其次风电设备质量和安全性难以保障,慢工出细活是有道理的;最后,部分项目可能抢不到电价,项目前期投资巨大,并网后又持续亏损,形成大笔不良资产。导致风电“抢装”主要原因是电价政策不连续性和不可预见性,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共引发了3次风电行业抢装,第一次是2015年底以后标杆上网电价下调,第二次是当前正在经历的陆上风电补贴取消导致的抢装潮,第三次是即将到来的2021年底以后海上风电补贴取消。
风电产业具备特殊性,与光伏不同,它的建设周期长,设备重量大、体积大,在制造、运输上都需要时间。政策突然变化,市场和企业难以消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提前制定政策,使政策具备连续性和预见性,企业和市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这样能有效避免抢装再次发生。
“12亿千瓦”即是数字,也是市场指引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在“碳中和”及“风光”总装机12亿千瓦以上双重目标下,您认为“十四五”期间风电产业呈现怎样的发展路线?
谢长军:当前,我国风电产业仍处于历史机遇期,未来还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风电产业已经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从刚开始特许招标示范项目到千万千瓦级风电大基地建设;机组技术持续进步,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从千瓦级到兆瓦级,现在国内使用的陆上风机基本是3MW,海上达到5MW,国内一批先进的风电设备商已经推出8MW,10MW海上风电机组,未来还将更大;项目造价持续下降,2005年以来,主流机型价格持续下降,陆上风电已经下降到3000元/kW,海上风电项目造价也从原来的20000元/kW下降到16000-17000元/kW左右。“十四五”期间,在“碳中和”及“风光”总装机12亿千瓦以上双重目标下,风电每年平均新增装机至少应该做到5000万千瓦,也就是说“十四五”5年时间,要完成2.5亿千瓦的风电装机。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市场指引,会影响开发企业、设备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等全产业链以及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
风电产业发展不能盲目冒进,应该是一个逐渐上升,健康发展过程。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说风电新增装机不应少于3000万千瓦的原因,“十四五”发展之初,2021、2022这两年,产业链配套产能、地方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及电网消纳等等方面还没有充分准备,新增装机相对会少一点,后三年新增装机相对会多一些。
困难与挑战并存,行业发展道阻且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