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中科6年成我省太阳能光伏行业龙头
2016-8-3 18:09:17
近年来,阳光中科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增加多条自动化生产线。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赶上了技改升级、提质增效的浪潮,订单排得满满的。”对于公司交出的“成绩单”,阳光中科(福建)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新湖说,政府很好地倾听了企业的呼声,在内外力的共同推动下,企业发展再攀新高。
企业产能提升、产值增加,从规下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阳光中科的裂变式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众多南企转型升级的缩影。5年来,南安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增122家规上企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达768家,亿元企业达330家,增加164家,首次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列第56位;规模工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完成1613.31亿元;5年来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201个,累计完成投资达657.7亿元,有704个项目实现投产,投产比例达58.6%。
生产实现自动化短短几年成行业龙头
走进阳光中科生产车间,几名工人正在大型自动化机器前操作着电脑。在这里,机械代替了人工,生产力得到最大体现。许新湖告诉记者,这里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将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国内主要光伏产区,再装配送到国外。
阳光中科成立于2010年10月,目前已成长为我省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制造企业,基本完成了自动化生产改造。
短短几年,阳光中科是如何成长为行业龙头的?
许新湖介绍,2011年底,公司实现投产,年产值仅1亿多元,两条生产线有员工150人左右。“企业要发展,就要走上技改升级的道路。”2014年,该公司走上技术变革之路,购置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增加生产线,转型智能工厂,2015年产能提升至300MW,年产值增长到6亿多元,6条生产线只需200多名员工。而二期厂房投用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
在许新湖看来,今天的成果离不开政府大力推行的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大约为企业缩减了70%的用工成本。”许新湖说,在改造之前,他们的成品不良品率为1.5%,改造后不良品率变为0.5%,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太阳能电池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系统成本会降低5%-6%。”许新湖告诉记者,公司对设备、技术的投入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200多万元增至2015年的1000多万元,如今已拥有多项设备技术专利。
5年来,南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累计完成企业技改投资超800亿元,其中实施省、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61个,累计完成投资超70亿元,2013年-2015年连续3年投资额居泉州各县(市、区)首位。
干部上门解难题企业用水用电有保障
“这几年的订单经常排满,生产部门下半年必须每日运转,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增产势在必行。”许新湖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拟投资2.65亿元,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并引进国内高端生产及配套设备,建设全自动新型高效多用途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记者在该公司二期厂房项目看到,厂房的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10月投用”。
“建设期间遇到一大难题,就是项目建成后,预计用电、用水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尤其是供水不足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许新湖告诉记者,今年4月,乘着“干部挂钩帮扶企业”的东风,公司提出了用水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今年5月中旬,市领导带队协调,自来水公司派人现场勘查,随后提出项目建设预算方案。最终,厂房用水有了保障,二期厂房预计今年7月底通水。
“仅仅两个月就解决了我们的难题,目前自来水管道已铺设完毕,就差安装水表通水了。”许新湖满意地说,“政府的帮扶措施不仅让企业信心提升,多项支持政策也为企业发展增加了砝码。”
去年以来,南安抽调700多名干部挂钩服务规上工业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重点跟踪解决用工、用电、用水等难题,帮助企业分担企业工商税务、劳动保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