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2家机器人企业复工后的调查、调研
2020-3-17 9:26:09
            今天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 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经构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          截至发布会召开时,按照世卫组织收到的各国通报,全球已确诊11.8万例新冠肺炎,波及110多个国家,导致近4300人失去生命。          这一局势不仅意味着疫情严重程度的升级,更意味着抗疫难度的升级。          回看国内这段疫情期,口罩脱销令口罩生产线炙手可热,医护人员紧缺令配送机器人走俏,巡逻监控让自动测温机器人成为网红,物资仓库和武汉街头出现物流机器人的身影……          疫情之下,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同时“用工荒”的出现也打开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行业的新想象。          近一个多月以来,高工机器人对于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复工及疫情影响情况做了持续调研,调研企业涉及零部件供应商、机器人本体厂家、AGV企业、系统集成商和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等92家企业。          样本企业中,零部件供应商占比36%,机器人本体厂家占比31%,AGV企业占比15%,系统集成商和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占比12%,其他占比6%。          与我们交流的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市场总监、销售总监等。他们分享了当前复工复产的进展,以及疫情阴影下的无奈、抵御和希望等系列话题。              无奈    机器人企业经历了企业复工复产普遍面临的一切难关:从车辆无法通行、配送仓库封闭、防疫保障物资不足,到办公场所封闭、司机无法到岗。    即使复工了,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供应链卡壳    供应链断裂是疫情发生以来多家公司复工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上游零部件供应而言,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由于主要是大企业在生产,因此供应状况良好。            各自委外加工的非标产品等非核心的零部件,由于主要是由小企业来生产,工人不足问题突出,因而难以配套。加上这些企业处于不同城市的不同区域,政策不同程序不同,恢复生产时间不同、互相匹配难。    随着供应的短缺,部分原材料价格上升,进而造成整体产能的下降,采购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影响到产品出货时间。          调研发现,目前零部件产能恢复约30%,机器人本体产能恢复约60%,系统集成商业务恢复只有20%~30%。国内机器人行业产能恢复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状况。          物流运输停顿    除了疫情必需的物资,全国各地设置了各路关卡,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运不出去;同时,人员限制流动导致市场开拓困难,尤其是海外业务。          订单萎缩          “没批准复工,我睡不着;批准复工没员工,我也睡不着;现在复工,我更睡不着了。” 这句话成为了机器人企业老板们的真实写照:一开始担心员工回不来,复工后担心员工回来了没活让他们干。            事实上,疫情会直接导致一些终端企业的需求归零,一部分机器人企业主要完成手上年前签订的订单,还有一部分机器人企业手上没单子,也要硬撑着复工。等库存消耗完,又来不及补充,才是考验来临的时候。    对于集成商而言,会担心所服务客户的工厂关闭,去年年底应收款就收不回来了。与此同时,很大部分终端客户订单出现延期的情况。            所以,许多机器人企业的扩产计划已经暂停,而上游零部件企业更倾向于做标准品。          交付压力升级    由于一部分工厂开工延后,导致机器人企业的订单无法如期交付,疫情特殊时期一部分终端客户会理解,但企业依然面临违约赔偿风险,甚至客户丢失、口碑下滑等情况,面临着资金链紧张和生产交付双重困难。          抵御          受调查的机器人企业中,有超过三成认为行业受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