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柴借成功兼并再创辉煌
2010-1-27 11:26:14
上柴加盟上汽集团已近两年。具有62年历史的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柴”)在我国工程动力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加入上汽后,上柴开始向商用车领域发展。两年来上柴有何变化?记者采访了上海汽车集团副总裁、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普先生。 
    兼并很成功 
    肖国普在上汽集团和上海大众工作已近20年,对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了如指掌。当记者问到上汽兼并上柴是否成功时,肖国普很有信心地说“兼并很成功”。他告诉记者,成功的兼并主要取决于上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和系统的复制能力。上汽的管理理念,上汽的文化渗透力很强,使上柴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地融入了上汽大家庭。 
    上柴进入上汽以后,开展了“百日整合”活动。结合上柴实际情况,公司提出了再造流程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财务监管等七个专题,多角度、全方位予以推进。在百日整合过程中,上柴走访了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先进企业,调研学习他们优秀的流程管理经验;策划、召开专题研讨会,对上柴未来的发展步骤、核心竞争力等内容进行了讨论,统一了思想;大力推进内控建设,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导入了动力总成开发流程,产品开发不再限于研发内部,而是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对产品的开发负责,谁影响产品开发进度谁承担责任;导入上汽文化,初步确定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 
    应该说,上柴在进入上汽后主动调整,主动对接,基本实现目标新定位、战略新规划、流程新再造、文化新融合。前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上柴乃至内燃机行业影响较大,对上柴的影响在前年四季度和去年一季度都很明显。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快速变化的市场,上柴公司员工上下一心,围绕效率优先,苦练内功,狠抓降本增效,推进精益管理。2009年1~9月,上柴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降18.4%,净利润4194万元,超过前年同期,经营性现金流量1亿元,与前年相比有很大改观。如今,上柴的现场管理改善了,成本一年比一年低,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每年上质量下成本,已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上柴的厂容厂貌、上柴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增强了。 
    肖国普说:“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快速进入商用车领域 
    商用车将成为上海汽车自主品牌重要的战略支撑,作为商用车之“芯”的发动机生产商,上柴如何在上汽商用车板块中有所作为? 
    肖国普认为,上汽兼并上柴是上汽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十一五”开始,上汽就把发展商用汽车作为战略目标,在发展乘用车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商用车业务。商用车是上海汽车自主品牌中重要一环。目前,上海汽车商用车业务在国内排在第六位,正力争在三年内,进入全国前三位。但是,过去上汽是以乘用车为主,而商用车是上汽的短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汽经过三年努力,搞兼并发展之路。 
    上海汽车收购上柴股份后,拥有了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实现了与上海汽车商用车业务现有产品的互补,满足商用车业务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构建商用车领域的核心零部件体系。同时,上柴成熟的发动机研发能力、完备的销售服务体系、零部件制造体系和供应商网络将与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商用车服务体系协同,提升上海汽车在商用车领域的竞争力,也势必推动上柴快速进入商用车领域。 
    据肖国普透露,目前上柴缺的是“一大一小”发动机,大的10升以上发动机现正在与国外合作开发,预计到2012年开发出来;而小的3~6升发动机正在分析论证阶段,不久将进入开发阶段,逐步完成上汽品牌的自给配套。他表示,今后上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成为全系列发动机供应商,品种齐全,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
    跳好三步曲 
    进入上汽后,上柴实施的“快速发展车用市场,巩固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