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凸显船用柴油机自主品牌待发展
2008-7-18 15:52:19
纵观中国造船业,江、浙一带民营船厂的异军突起,一改过去由中国船舶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这两个国字号造船厂二分天下的局面。船厂数量的快速增加迅速扩充了整体造船产能,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08年一季度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3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9%。
然而,在新造船只不断增加的同时,却不能忽略其重要的配套件———柴油机的生产。作为船舶心脏,柴油主机是价值最高,也是最关键的配套设备。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企业只知道盲目造船,却未注意到我国船用柴油机是整个生产线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长期生产落后,直接造成了中国船用柴油机的供需矛盾。
之前记者从网上了解到,国内2000~8000马力的船用柴油机紧缺。从沪东重机军工部主任胡振群处,记者又得知不仅仅是这个区间的柴油机,在整个中国市场上2000~30000马力的船用柴油机都是非常紧缺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后3~5年,我国的船用柴油机市场需求仍然较大,特别是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市场前景仍然看好,柴油机生产厂家如果能把握住这一机遇,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技术依靠进口零部件难自给
中国船用柴油机发展有两大瓶颈,一是自主品牌缺失,国内有能力生产大功率柴油机的企业为数不多且生产能力不足;另一个则是配套件比如曲轴,增压器,燃油系统等生产能力跟不上。
目前国内的船用柴油机主要靠引进许可证的方式生产,以为远洋船舶配套的中速船用柴油机为例,装船量的70%为国外进口产品,其余30%基本上也是国内企业通过引进生产许可证制造的产品。胡振群告诉记者,“技术是我们的软肋,包括沪东重机也是以引进专利来生产,我国船用柴油机的自主品牌很缺乏。”
像曲轴、增压器、燃油系统等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目前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据了解,配套大功率机的曲轴是最为缺乏的,尽管我国已有几家企业目前有制造曲轴的技术能力,可是产能有限,数量和交货期都得不到保证。此外,关键零部件的大量进口也造成我国的船用柴油机迟迟做不到完全自主生产。这种产业链的不完整,在无形中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原本引进技术的成本压力下,零部件的大笔投入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更小。
宁波中策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杰谈到,“中国船用柴油机最大的问题是以引进为主且产品单一,而且配套链又非常脆弱,隐患重重。其一是国外企业对其保护的市场有限制,国产柴油机面临准入难题;其二是国外企业将同一个技术以高价卖给中国的多家制造企业,这种重复的购买,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行业层面来看,形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完全依赖引进技术的生产方式存在着潜在威胁,一旦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商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众多企业涉足助推行业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广州市政府近日在广州签署协议,总投资270亿元打造中国最大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制造基地,产品包括船用低速、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和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等产品。
新生产基地将满足华南地区造船的迫切需要,同时弥补上海地区柴油机制造能力的不足。
胡振群说,“这两年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向船用柴油机行业投入资金、人力,集团公司投入的新项目也是致力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快速发展的造船业对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供求矛盾再过一两年应该会有所缓和。”
据了解,现在众多企业开始涉足船用柴油机行业,将使得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的异军突起,对老企业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生产企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