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补贴政策作为近年来一项广受关注、意义深远的惠农政策,对农机行业、农机化事业的促进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因此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日前,记者就农机补贴政策中的一些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佐。
为什么要集中制定补贴目录?
记者:您是如何评价目前这套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
张天佐:农机化管理部门目前执行的这一套农机补贴政策是2005年开始实施的,已经执行了两年多。总体上看,这套办法是科学、规范、可行的。正是靠这套办法和这套办法所形成的促进机制,才使中央财政安排的9.7亿元(2004-2006年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之和,相当于每个农民一元钱)补贴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一举振兴了整个农机行业,带动了全国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当然,也有一些反映,主要是:一些地方在执行中,还有不规范甚至违规的行为,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有些操作环节不够细化,还需要研究出台更具体的措施;也有一些同志从某一角度去分析和观察,有不同的看法,这需要进一步沟通和商榷。
记者:现在是由部、省两级分别按照通用类和非通用类农机产品,通过竞争性招标选型制定年度补贴产品目录。为什么不能像其它的项目一样,将国家的资金按照项目分到各个县去、由各县制定补贴目录?
张天佐:我们认为,集中制定补贴产品目录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减少企业投标成本和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如果目录制定权限过于下放或不制定目录,实际执行3-5年后,可能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引起农机工业的新一轮重复建设。由于各级政府都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招标选型的权限下放得越低,操作的局限性就会越大。这样很可能会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及一些其他原因,把相当一部分资金补到当地的企业和产品上。一些规模很小、不具备发展条件的、理应被市场淘汰的农机企业,在补贴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下死灰复燃,甚至还会在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新上一大批小企业,那么五年以后我国农机工业企业就不是现在的七、八千家,有可能就是三、五万家,这将是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一场重复建设的灾难。二是给农民带来灾难。购买农机主体是农民,虽然政府给了一点补贴,但农民出的是大头。一些质量性能差的农业机械,在补贴的刺激下,农民买回家不能用或不好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坑了农民、害了农民。
我们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初衷,肯定是希望把好事办好、办实,但是,如果操作不当,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所以,经再三斟酌,采用了部、省两级集中选型的目录制度,就是要把资金补到国内最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最急需的产品上,对农民和国家负责,把国家的钱真正用在推进农机工业升级换代、技术进步和优秀企业做大做强上。实行这项政策后,有些小企业反映说:“补贴门槛高,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小做大的,你们这么一搞把我们给扼杀掉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必要的门槛,谁达到这个门槛就可以进入,你现在还达不到,就要加快发展争取早日达到门槛的要求。我们制定的是必要的基本准入条件:如必须经过农机鉴定部门鉴定,产品质量才有一定把握;必须在上年度有一定销售量,才能说明产品能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必须在近几年没有集中投诉,说明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经得起检验。
有无更好的补贴办法
记者:目前的补贴办法是项目实施县农机部门根据财政补贴资金的规模,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初步选定能够享受补贴的农民,并经过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这些农民享受补贴购机。有些企业建议,可不可以搞事后补贴,先让农民买,再凭购机发票来报销,以杜绝个别地方存在操作不公平的现象?
张天佐:这个动议很好,但在现在的背景下不具备操作性。第一,每年国家的补贴资金规模有限,还不能实行普惠制,只能进行重点补贴。例如,某县国家安排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能够补贴大中型拖拉机100台。如果实行先购买后补贴的方式,农民一年下来购买了300台大中型拖拉机,国家补给谁?不补给谁?事后的选择会十分困难,更难做到公平。如果国家实行的是普惠制,补贴资金规模不封顶,就能为选择这种办法提供可能性。第二,目前的诚信状况并不理想。2004年我们在个别县搞补贴试点时,利用事后补贴的方式进行了尝试,结果真有敢拿着假购机发票企图冒领国家补贴的,也有个别人与不法经销商串通,利用空头发票(实际未购机)而预谋套取补贴资金。主管部门去查验时,农民家中确实有这台机器,一旦享受到补贴后,这台机器可能又“物归原主”了。第三,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有的县单向跨度就有200多公里。农民补一台机器,需要一个个去核实、去检查,行政成本太高,也难以做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以而采取把补贴工作的有关环节提前,首先选择哪些农民能享受补贴,把这些农民固定下来后,然后实施定向补贴。
补贴范围与调控方法
记者:现在生产的农业机械很多,国家只补贴7大类20多种,农民需要一些其它机器,能不能纳入补贴的范围?
张天佐: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一方面是由于补贴资金规模的限制,不能一下把摊子铺得太大,要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逐步扩大范围。随着补贴资金投入增加,中央财政补贴的种类已从2005年的5大类18种,扩大到了今年的7大类24种。加上玉米收获机、薯类的种植和收获机、花生的收获机等3种机具在部分省(市)开展补贴试点,今年中央补贴的机具类别实际有27种。随着补贴资金规模的增加,中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我们在制定年度补贴方案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允许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分别有所侧重,力求形成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互补的格局。允许各省在中央补贴的范围之外,可自行增加5类机具,利用地方资金进行补贴。这就把全国补贴的重点和各地特殊的一些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总体看,既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补贴政策,又体现了各级政府事权划分的原则。
至于有人反映有些贫困地区,补贴30%不足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我们在制度设计上有一条明确规定,各地可以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实行累加补贴,没有上限的限制,但强调的是要有个适度的比例,不至于使供求矛盾太突出。如果补贴比例过高,那所有的农民都会申请;如果补贴比例太低,可能所有的农民都没有兴趣。补贴多少台?每台补多大比例?是需要研究的,而且年度之间、地区之间都会有所差别。这方面,制度设计上赋予了省市县很大的自主权。
记者:这就是说,补贴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比例越大越好,应该进行适度调控?
张天佐:是这样。实际上,近几年我们在宏观调控方面采取了两项主要的措施。一是利用补贴政策调控。这主要体现在制定年度补贴目录这个关键环节上了。我们是通过选择对哪类产品实施补贴、分别补贴多大比例、补多长时间等因素来达到宏观调控引导的意图。针对农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近几年我们采取重点补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的做法,就体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二是利用信息引导。这些年我们都进行了不定期的信息发布,也尝试了发布预警的措施。例如,由于跨区作业推动,小麦收割机得到很快发展,从1996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超过20%,现在的保有量趋于合理。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农业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决定对这类产品停止补贴。一篇不到1000字的预警消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预警消息发布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很多企业据此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很多农民在选购轮式收割机时就非常理智了。不能等到农民驾驶收割机赚不到钱了,销售市场上反馈产品卖不动了,生产企业再去调整产品结构,那时就会很被动,就成一场灾难了。所以发布预警信息,也是我们工作方法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今后尽量在品种上分析得更细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适时地发布一些信息,来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
市场有没有被透支
记者:这几年农机具的增速很快,有的产品连续三年年均增速超过30%,有人认为市场被严重透支了。您怎么看呢?
张天佐: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4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许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刚刚起步,我国的玉米机收水平仅为4%,水稻的机械化水平也很低,甘蔗的机收几乎是零,采棉机还主要依靠进口,国产机还在攻关阶段。第三,很多地方还是以人、畜力进行田间作业为主,如四川东北部,现在还是用水牛耕田,老百姓买个耕整机都很困难,机械化水平很低。第四,现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在转移,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要靠机械化来保证农业生产。现在正处于需求高峰期。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不存在市场透支问题。据对一些省的测算表明,目前补贴资金也只能满足农民当年购机需求的20%~40%。现在议论最多的是拖拉机、收割机。从各类收割机的结构分析,小麦收割机已经趋于饱和,今后主要以更新换代为主。今年已经取消补贴并发布了预警信息,销量大幅度下降是我们预期的。其它类别的收割机,如玉米收割机、水稻收割机缺口还很大,还要继续补下去,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补的过程中会随着量的增加,调整补贴的比例和地区。
近三年大中型拖拉机的快速增长,是购机补贴政策刺激下长期被抑制的市场需求集中释放的结果,是基本合理的,我认为没有透支的问题。但是长期这样高速发展下去就不正常了。我们希望持续、均衡、协调发展。产品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产品销量上去了,售后服务、零部件供应也需要协调跟进,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今年有意识地扩大了补贴范围、补贴品种,来抑制大中型拖拉机的过快增长。我认为,大中型拖拉机今年的增幅可能在15%左右,假如去年新增20万台,今年预计有25万台左右的新增量。目前,拉动大中型拖拉机增长的原因至少有五个方面:一是正常需求。大中型拖拉机这几年刚刚起步,市场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有一定的增长需求。二是更新需求。大中拖保有量中有很多是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它的维修成本很高。随着跨区作业的推广和油料成本的提高,报废速度也会大大加快。所以每年更新几万台是没有问题的。三是出口需求,这几年拖拉机出口形势非常好。据了解,国外有巨大市场可供我们开拓,很多企业看到了这个市场,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腿开辟国内市场,另一条腿大举开拓国际市场。四是农机户在更新拖拉机的过程中有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原来拥有小型拖拉机的农机户,在更新时都换成了中、大型拖拉机,这块的增长也不可忽视。五是多年来农业机械化处于低潮,被长期抑制的一些潜在需求仍在逐步释放。从大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看,远未达到饱和状态,适度的增长是合理的。今年一季度销售形势趋淡,并不能就此推断全年销售形势会急转直下,随着国家农机补贴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的扩大,农机市场对补贴的依赖程度会明显增加,这是客观的。从销售市场的变化特点看,如果没有补贴政策,市场可能会随着农业生产的旺季和淡季起伏变化;有了补贴政策,可能会随着补贴操作的时间而有所起伏。因为补贴政策已经家喻户晓,在今年补贴政策实施处于准备阶段的一季度,出现农民等待和观望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就要顺应农民的心态变化,把握好市场的变化规律,保证旺季能供上货,淡季进行适量的储备,适时调整生产结构、营销的策略,适应市场变化和农民购机需要。
记者:目前农机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张天佐:农机流通问题我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认为农机流通领域,现在是“小规模、大群体”,经销单位很多,但个体规模不大,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小规模的“夫妻”店,短期行为严重,卖一台算一台,培训和售后服务难以到位;二是假冒伪劣泛滥,有的为了降低成本,以假充真,坑害农民。三年多来,我们利用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机工业发展、加强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等方面都找到了一些合适的办法和途径,唯独流通行业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点。现在补贴过程中大家反映比较多的,就是有些地方流通秩序比较混乱。有的同志提出的办法很好,应该走两条路:第一,要扶持一批优秀的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过去,我们往往注重生产企业创品牌,而注重流通企业的品牌不够。我国农机流通领域中如果有一批品牌企业,农民花几万块钱买的农业机械,最后需要换几个零件,他会舍得花钱到品牌店去买。第二,要采用现代的流通方式,来重组和改变流通方式。现在发展比较快的,特别是日用百货零售领域发展的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直销经营等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农机流通领域。随着连锁店的发展,品牌的影响力也会体现出来。在补贴机具经销商的确定上,我认为应更多地尊重生产企业的选择权,数量上不宜过少,也不赞成很多经销商都参与进来。过度集中,易形成垄断,形成官商作风;过于分散,难于监管,又易引起恶性竞争,质量和服务得不到保证。
补贴实施过程中的营销成本问题
记者:在补贴过程中,有些企业同样花费了一些营销成本。您如何看待?
张天佐:营销成本的问题可分两类情况。一类是正常的宣传成本。比如,企业为了扩大产品影响,做些宣传广告,参加各地的展示会展销会,都是需要成本的。这要看被迫参加,还是自愿参加的。只要是两厢情愿的,我认为是正常的。我们要求任何一级的农机管理部门,都不能强迫企业参加这类活动。可邀请参加,不愿参加的不能强迫。更不能因为企业不参加某个会议或宣传仪式,就把它从补贴目录中取消,这是绝对禁止的。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各类展会或活动要靠市场机制和服务的水平赢得企业的积极参与。
另一类是暗箱操作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制度上做到了尽可能的规避。购机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一个办法,一个实施方案,一个招标目录,这三个“一”,确定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度框架。这套制度是严格、规范、透明的,各级农机部门认真按制度办事,就不会有暗箱操作。现在确实有个别地方没有严格按规定办事,对于这些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还存在暗箱操作问题,我认为,除了个别地方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想通过开展活动,得到一定经费补偿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个别企业助涨了这个风气。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便个别农机部门有这个想法,企业如果都能挺直了腰板,坚决按政策操作,而不是企业之间暗地里攀比着搞小动作的话,这种事情很难形成风气。我们倡议企业,自觉地做到公平竞争,靠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售后服务,在市场上赢得农民,赢得基层的农机管理部门。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系统的监督管理,从制度上尽可能再规定得细一点。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今年的补贴进度是如何安排的。
张天佐:今年中央财政的农机补贴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央财政专项补贴12亿元,另一部分是国家优粮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也有5亿元以上,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加起来共有17亿元左右。财政专项补贴资金的实施时段集中在4-8月份,但由于各地生产季节和操作进度的差异比较大,各省的具体实施时间会有先有后。优粮工程资金预计8月份能下达,操作时段是8月份到年底。大家应掌握节奏,统筹安排生产和经销,确保机具供应。今年预计各地的补贴资金也会超过10亿元。国家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对农机企业是个机遇,希望各企业能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目前的补贴政策操作方式不是十全十美的,正在不断总结完善,希望大家有好的意见,特别是可操作性的方案及时向我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