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王瑞祥会长在中机联庆祝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改革创新 砥砺前行 以高质量发展铸就机械强国

日期:2018-12-24  来源:机经网    点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王瑞祥会长发表题为《改革创新 砥砺前行 以高质量发展铸就机械强国》的主旨讲话

各位老部长、同志们:

今天,中机联举办庆祝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此,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和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的重大影响与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改革开放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我们庆祝改革开放、谋划未来的最高遵循。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做个发言。

一、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成绩斐然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机械工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挑战,经历了调整振兴、转型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市场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机械工业坚持解放思想,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适时推动产供销管理模式变革。所属宁江机床厂敢为天下先,于1979年6月在人民日报刊登“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广告,拉开了机械产品市场化的序幕。八十年代初期,机械工业率先改革价格体系,下放所属企业,并引导企业迈出了进入市场竞争的第一步。

之后几十年间,在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体制改革中,机械工业与国家改革发展同步,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初期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从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适应市场变化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行业管理体制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几经变革。但机械工业始终坚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行业、惠及企业,在推进行业改革发展中,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职能定位精准,履职尽责自觉,为激发企业活力、保持产业行稳致远,发挥了领导和引领作用。

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机械工业资产总额从1995年的1.67万亿元,增至2017年的22.33万亿元,增长13.34倍,年均增长12.5%。工业增加值1978年为97.2亿元,2017年约6万亿元左右,增长约600倍,年均增速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17年实现24.5万亿元,是1990年有该项指标纪录3379.2亿元的72.6倍。利润总额2017年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6倍,年均增长15.18%。

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建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具有较大规模、具有相当实力和技术水平、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完整产业体系,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比超过20%,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居工业领域前茅。

三是生产装备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四十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重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发电设备1978年产量为483.83万千瓦,自2006年至2017年,连续十二年年产量超过1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汽车2017年产量达到2901.54万辆,是1978年14.91万辆的194.6倍,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轿车产量,1978年仅有2640辆, 2017年达到1193.78万辆,是1978年产量的4591.5倍。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43.9%。数控机床1978年产量为581台, 2017年为22.3万台,是1978年的385倍。内燃机1978年年产量为2905.67万千瓦, 2017年产量为26.74亿千瓦,是1978年的92倍。起重设备1978年生产27.42万吨, 2017年产量为1133.92万吨,是1978年的41.35倍。农业机械发展到目前,全国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66%,农机装备国内市场供给率达到90%。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重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自主设计制造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已与世界先进风电技术接轨,自主建设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示范工程项目、特高压输变电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百万吨乙烯“三机”、20兆瓦电驱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组、10万立方米/时大型空分设备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研制出一大批高水平农机具,120-180马力拖拉机已替代进口,并远销海外。矿山机械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成套生产大型露天矿山设备的国家之一。大型伺服压力机及伺服冲压生产线关键设备,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并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起吊重量2000吨及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等一批工程机械产品,整体技术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世纪以来,共有553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及行业科学技术奖。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 机械产品的自给率也已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在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的同时,机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集中度提高。哈电、东电、上电三大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汽车前十家企业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0%,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基本可满足国民经济和用户需要的产品结构。通用机械、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重点产业,都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向好,东西部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保持良好走势。

同时,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主要制造国和出口国。共向世界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太阳能板,制造了近一半的风力涡轮机。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2017年产销79.4万辆和77.7万辆,已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4万辆和103万辆。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首位。综合能耗从1995年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为0.51吨标准煤、万元利润额为9.04吨标准煤,降至2016年的0.06吨和0.8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7年达到3.7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39.73%。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已经起步。服务型制造广泛开展,一批先行企业服务型制造在企业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0%以上。

五是企业焕发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国有企业经过40年改革、改组、改制,进一步优化了组织结构,精干了主业,激发了市场活力。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企业骨干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在行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半壁江山。以2000年至2015年为例,机械行业民营企业由1.8万家、占比54.63%,发展到6.78万家、占比82.79%。资产总额比重由25.2%升至49.6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由37.15%,升至59.05%。利润总额由占比43.69%,增至55.4%,成为了机械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资企业自1981年批准第一家中美合资机械企业,1983年批准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至2015年三资企业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全行业的17.63%、17.38%和18.65%,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外贸总量迈上新台阶,“走出去”步伐加快。

据原机械部外贸业务统计,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仅为2.61亿美元,在世界上占比微乎其微。2017年达到13214.7亿美元。海关统计的机械工业外贸数据始于2003年,当年机械工业实现对外贸易出口总额559.9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首次实现了外贸顺差,由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2017年达到4059.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3-2017年间年均增速15.2%。近年来,贸易顺差均在1000亿美元左右,而且出口结构也由加工贸易和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向一般贸易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成套设备升级。机械工业进出口在我国贸易总量中的占比达到17.35%。

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机械企业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一批骨干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拥有了国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优秀人才和海外市场,提高了发展起点;一批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开办研发机构取得成功,拓展了发展空间;一批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发展商机,成为了国家对外开放的骨干力量;一批企业已开始从单一产品的输出转向成套设备、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输出,出口附加值显著提高。总体来看,机械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支劲旅。

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是党的方针政策在机械工业沃土的成果体现,是几代机械人继承创新、拼搏奋斗的智慧结晶。这里饱含着我们在座各位老领导、系统各单位和全行业职工的辛勤和汗水。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在座的各位同仁,向机械行业广大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机械行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机械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总结基本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此期间,机械工业从市场导入、逐步适应到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大政方针和产业政策的指引,得益于机械工业始终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以振兴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调整,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完善市场体制,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了发展活力。始终坚持主动从生产端入手,针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增效益,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成效,保持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对外开放必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机械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是及时抓住扩大开放的发展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利好政策,从引资引技引智到走出国门,不断扩大海外并购、建厂、建立研发机构。从拓展市场、以卖产品为主,到输出技术、装备与服务,加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很好地运用两种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在推动传统产业国际化转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创新驱动是保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40年来,机械工业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多出成果,坚持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增强了我们的人才积累、技术积累和市场积累,夯实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四是坚持加强软实力建设,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40年来,机械工业继承发扬好传统,在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工作,坚持开展优质品牌产品、品牌区域经济和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选树活动,坚持推进行业职业教育与各类人才培育工作,不断强化的软实力建设,有效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

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为我们积累了宝贵财富,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新时代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总书记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指明了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也明确了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机械工业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建设机械强国,就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

(一)聚焦高质量,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改革开放40年,奠定了机械工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坚实基础,但面对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对比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大与强的不平衡、量与质的不平衡、质与价的不平衡问题较突出。产业整体仍处于全球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在前沿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中。主要是:产能规模与结构不平衡,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主机与基础支撑不平衡,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相对薄弱;产品品种数量与质量水平不平衡,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待提高;“走出去”步伐与国际化竞争力发展不平衡,在人才、经验、品牌建设和适应能力上亟待加强;区域协同与发展不平衡,需要加快区域之间、军民之间、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发展。

三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程度和水平上。主要是:科技开发与投入不充分;两化融合、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充分;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充分;融合发展不充分;企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不充分,整体推进有待深入。

(二)对标高质量,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推进发展

我们要在总结机械工业改革开放40年经验启示的基础上,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去思考和谋划行业和中机联发展。

近期的工作设想。以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新发展理念,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部署要求,以改善供给侧结构为主线,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抓手,以实施“十三五”行业发展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坚持两化融合、智能转型,坚持开放升级、协调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由大变强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是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念,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在行业喊响。引导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认真总结机械工业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坚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行业自觉把产业、企业发展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进行思考,放在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放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建设机械强国中去定位,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界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点,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好行业发展的质量效益问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继续把行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强调研和行业信息统计分析,充分发挥行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平台的功能作用、重点企业的骨干作用和专家委会商的优势作用, 巩固好行业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进一步聚焦质量品牌的发展瓶颈,强化管理,夯实基础,降本增效,推动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多措并举促进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尽快进入质量时代。

三是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集中做好“调结构、补短板、换动能”三篇大文章。认真总结“十三五”,谋划“十四五”,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机械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谋划引导,促进科学有序、协调均衡发展。根据国家政策,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行业自律、优化市场环境,推动过剩和落后产能退出。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平台,重点针对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薄弱环节,集中攻关取得突破。瞄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下功夫补齐短板,强能力、提水平。加快推动两化融合、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及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动能转换,提高供给能力水平。

四是拓宽高质量发展的业务领域,提高开放升级融合发展水平。坚持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妥善应对单边主义和贸易摩擦,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以实施“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为突破口,聚焦发电设备、工程机械、冶金设备等重大装备“走出去”,强化标准化服务工作。针对会员需求,不断完善各项业务服务平台,打造优质高效服务产品,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关税税率调整等政策咨询工作,做好产业损害调查、贸易救济与引资引技引智等专业化服务。同时,积极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努力为落实惠民工程发挥作用。

五是巩固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形成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适应协会脱钩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形势变化,继续巩固完善中机联倡导的“综合与专业配套、条与块结合、有分工有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团结和联合中机联系统各方面力量,形成利于服务行业和自身发展、资源整合、联动互动的命运共同体,为行业振兴与自身发展奠定好组织基础。同时,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协会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实现行业协会的高质量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启,机械行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 拼搏进取,为实现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机械强国而努力奋斗!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36289.531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